智能制造网手机版

手机访问更快捷

智能制造网APP

安卓版

智能制造网小程序

营销推广更便捷

您现在的位置:智能制造网>电子元器件>技术列表>企业能源管控平台,驱动双碳目标下的能效革新

企业能源管控平台,驱动双碳目标下的能效革新

2025年04月01日 13:43:41 人气: 38 来源: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

在“双碳”战略目标的指引下,中国正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与能效管理升级。国务院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,需强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,推动能源精细化管理,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。同时,《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》(GB/T 23331-2020)等多项国家标准,为企业能源管控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规范。

一、行业需求:

传统工业领域普遍面临以下挑战:

能源计量粗放:计量点位不全、人工抄表效率低,难以支撑精细化分析;

设备能效低下:设备空转、轻载现象普遍,能源转换效率与单耗数据缺失;

管理机制滞后:用能指标难以分解至班组或个人,缺乏量化考核依据;

新能源应用瓶颈:光伏、储能等新能源系统缺乏数据支撑,难以实现高效融合。

在此背景下,企业亟需一套智能化、数字化的能源管控平台,以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、碳排放精准核算及绿色微电网建设。

二、企业能源管理全场景解决方案

Acrel-7000企业能源管控平台以“数据驱动能效提升”为核心,融合物联网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,为企业提供从能源监测、分析到优化的一体化服务,助力双碳目标落地。

1. 三级能源计量架构:夯实数字化基础

平台基于国家《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》(GB 17167-2006),构建“企业-车间-设备”三级计量体系,支持按生产流程、建筑区域或部门架构灵活划分用能单元。通过智能电表、水表、燃气表等多维感知设备,实时采集电、水、气、热等能源数据,精准核算单位产品能耗、工序单耗、设备能效比等关键指标,为节能降耗提供数据基准。

img1 

2. AI调优与能效分析:释放节能潜力

AI算法驱动优化:基于鲸鱼优化算法、灰色关联分析等模型,平台可对中央空调、空压机、水泵等高耗能设备进行运行策略调优。例如,通过预测冷/热负荷动态调整主机参数,实现空调系统能效最*,降低电耗15%-30%。

img2 

 

img3 

img4 

img5 

能效对标与预警:内置国家、行业及企业自定义能效标准库,实时对比设备运行能效水平,识别低效环节并生成优化建议。支持单耗波动预警,助力企业快速定位跑冒滴漏问题。

img6 

3. 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

平台集成碳排放核算模块,依据《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指南》(GB/T 40063-2021),将电、气、热等能源消耗数据自动转换为碳排放量,支持趋势分析、同环比对标及碳配额管理。同时,为光伏发电、储能系统提供装机容量评估与效益预测,推动“源网荷储”协同优化。

img7 

碳排放监控

img8 

同环比分析

img9 

趋势分析

4.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控

从设备档案管理、远程启停到维保计划制定,平台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全流程监控。通过MTBF(平均故障间隔时间)、MTTR(平均修复时间)等指标分析,评估设备健康度与运维效率,降低突发故障风险。此外,支持电能质量监测(如谐波、三相不平衡),保障用电安全。

img10 

img11 

5. 灵活组态与多系统融合

平台提供低代码自定义功能,用户可通过拖拽式操作快速搭建3D监控场景、能源驾驶舱及复杂报表。支持与ERP、MES、DCS等系统无缝对接,打破数据孤岛,构建企业级能源管理生态。

 

img12 

img13 

 

img14 

项目案例—某铝制品公司

项目概况

监测区域涵盖化一车间、化二车间、腐蚀车间、纯水车间、预处理车间、高温纯水车间等主要车间及其他剩余各车间。监测的能源种类包括电和水,总计接入332块电表、140块水表、若干原有水表及若干原有的智能设备。

企业难点:

无法实时掌握电、水的使用情况

无法实时了解配电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状态,异常处理不及时

缺乏精准量化的数据,无法量化能耗考核对象的绩效,人工统计困难,工作量大

无法及时发现能量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和异常用能等问题,存在能源使用浪费的情况

无法计算产品的单位能耗,生产成本偏高

无法对核心数据进行有效的安全管控

img15 

 

img16 

img17 


全年征稿/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:1271141964@qq.com
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智能制造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智能制造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智能制造网,https://www.gkzhan.com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、技术文章、资料下载等内容,如涉及侵权、违规遭投诉的,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,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。
3、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4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企业推荐

更多